天气冷了,才意识到冬天。

傍晚看了[[李一凡]]拍摄的[[乡村档案]]开头,影片纪实了 2007 年发生在重庆乡村的事件。想起一位朋友说过的话,当想回忆童年的那个时代,却总感觉少了些物料的佐证。当时的人穿些什么、想些什么,明明是最熟悉的,可彷佛就是缺少些像样的记录,来体现那份真切。于是,一切变得不真切起来。


最近梳理[[我的 rss 订阅源]],连带着愈发有个想法——不看新闻,只看故事;阅读人物,通过共情接触不一样的角落。

恰巧57届金马奖几日前揭晓,今日看到端传媒讲述「最佳纪录片」得奖影片《迷航》的文章。不禁让我想起几日前未看完的[[李一凡]]纪录片《[[淹没]]》。两者在中国大地的不同角落发酵着,在主流媒体的回避彷佛是静悄悄的。阅读这样的故事,如身处黑夜,你虽然看不清,却依旧可以感受,除了热搜以外,中国比想象中要大的多。

但[[迷航]]的文章我只能稍微扫过,[[淹没]]也看得十分艰难。因为前者可能永远都无法观赏,后者找到盗版影片,可不懂方言,也没有中文字幕,两者都是在中国互联网上难以生存的事物。

会想到去年看过的剧集[[Years and Years ]],连在豆瓣网标注与评论的资格都没有。


许久没有听歌,今天才发现 Spotify 的会员可能早已失效了。可耻的我又转回了 Youtube Music。

最近几天在琢磨 Obsidian 最合适自己的用法,并且也打算重启搁置许久的 blog 计划。这篇博文便是用 Gridea 发布在 github pages 上,之后打算再将以前的博文迁移过来。其实发布的时候,还不知道配置的域名 dns 是否生效呢。